心理专家:无论关系多好「永远不要向对方透露这4个秘密」

近年來,多個實際案例都揭示了一個事實: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同理心。有時,人們對於他人的困境不僅缺乏同情,甚至可能會加以嘲諷。

August 6, 2024
選擇語言:
TEEPR原創
採訪報導
綜合報導
編譯
特稿

近年来,多个实际案例都揭示了一个事实:并非每个人都具备同理心。有时,人们对于他人的困境不仅缺乏同情,甚至可能会加以嘲讽。根据《今日头条·第一心理》报导,这些案例也提醒我们,应谨慎地选择与他人分享的信息,特别是以下这些可能影响自己未来发展的敏感事项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
 

1. 自己曾犯下的错误

例如,过去犯过的错误可能会让人想要寻求他人的安慰或建议。然而,这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行为。即使你非常信任对方,也不应随意透露自己的弱点。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,今天的密友明天也许就会变成陌生人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 
因此,在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之前,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,并为自己设定明确的交友底线。过去的错误已经发生,无论你分享多少次,都无法改变事实。与其让更多人知道你的过去,不如将这些经历深藏心底,作为未来不再犯同样错误的警示。
廣告1

 

轻易地将这些可能伤害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人,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未来埋下潜在的隐患。一旦与对方的关系变坏,或者你不小心触怒了他们,这些「秘密」就可能被用来对你施压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 
更糟糕的是,并非每个人都会对你的过去经历表示同情或理解。遇到情商低或嫉妒心重的人,他们甚至可能会当场嘲笑你,进一步加剧你的心理伤害。

 

2. 以后的规划

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精心规划自己的人生。有些人过得比一般人好,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更多获取资讯的途径。随意地将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资讯和人生规划分享给他人,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培养竞争者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 
人生规划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,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一个人的成功模式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到另一个人身上。因此,与其过度分享自己的未来计划,不如专注于找出更适合自己的成功策略。
廣告2

 

拥有远大的理想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我们,驱使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理想生活。然而,在接近成功之前过早地将自己的最终目标告知他人,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。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三分钟热度、缺乏持久力的人,过于频繁地分享自己的规划是不明智的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廣告3

 

如果你经常无法实现自己的计划,人们可能会开始怀疑你的可靠性,这对你的声誉是不利的。因此,最好的做法是将未完成的计划保留在心中,等到一切都成功了再去炫耀。即使最终未能实现目标,至少也不会对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
 

3. 实际的收入

金钱总是一个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话题,特别是当它与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时。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金钱和感情的平衡,很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 
在与家人和朋友互动时,保持一定程度的财务保密是明智的,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你过得比他们好。与你成为朋友的人大多数都是从相似的起点出发,如果他们发现你过得比他们更成功,这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挫败感。

 

过于了解朋友的财务状况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,特别是在金钱借贷方面。当你正在精心规划如何使用自己的储蓄,无论是购房、购车还是日常消费,突然有朋友来找你借钱,事情就可能变得尴尬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 
如果你借给他们太多钱,你可能会开始担心他们是否能够按时还款。反过来,如果你借出的钱太少,朋友可能会质疑你对这段长期友谊的重视程度。总之,不论你如何处理这种情况,金钱问题总有可能让原本亲近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。

 

4. 家里杂事

在这个忙碌的现代社会里,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奋斗,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或精力去关心他人的私事。那些对你私生活过分好奇的人,很可能只是想找点刺激,或者从你的不幸中找到自我安慰。

示意图。翻摄自《今日头条》
 
随便将自己家庭的不幸状况告诉他人,不仅会影响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,还可能降低你的社会地位。而且,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保密,你的不幸很可能会在不久后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话题。

事实上,很多问题并不是突如其来,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不经意的行为而引发的。学习控制自己的言辞,避免轻易透露这些敏感信息,能更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活品质,并减少人际交往中的不必要麻烦。

专家:拒绝人「别再说不好意思」 改说这句加分
素颜也很漂亮!女神卡卡保养皮肤的「特殊运动」
在这个大家都喜欢分享的时代,保留一点神秘感其实也不错。

參考資料:今日頭條·第一心理 | Bruk, A., Scholl, SG, & Bless, H. (2018). Beautiful mess effect: Self–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15(2), 192-205
TEEPR 亮新聞著作權聲明:非法抄襲TEEPR 亮新聞網站請注意,本站所有內容皆由自家TEEPR 亮新聞 編輯撰寫,並非如非法內容農場複製貼上。本網站之文字敘述、圖片、影像視聽及其他資訊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如侵權將立刻請臉書封鎖專頁。微改標題、圖片、前段,仍然抓得到!
分類:世界, 知识
加入粉絲團! 心理专家:无论关系多好「永远不要向对方透露这4个秘密」留言按此 好友人數分享! 好友人數加入好友
廣告
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