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話生物「美人魚」大家都不陌生,不過被稱作美人魚的真實海洋生物「儒艮 (dugong) 」卻很少人見過,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(IUCN) 列為「易危 (Vulnerable) 」。儒艮其實在台灣被標註成「滅絕」物種,前一次有人捕獲已經是1937年的事了,然而事隔88年儒艮罕見現蹤宜蘭,連日本專家都嘖嘖稱奇。

翻攝自《中央社》
國立臺灣博物館介紹,儒艮體型約1.5~2.7公尺大,皮膚光滑、毛髮細軟稀疏,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近岸海域,「儒艮」這個名字是馬來語音譯。儒艮和海牛長得很像,但海牛尾巴像個大槳,儒艮的尾巴中間有分岔。

示意圖翻攝自kids.earth.org,下同
儒艮是用肺呼吸的,每10多分鐘就要換氣,牠們眼睛不好但聽覺靈敏,動作慢吞吞,平常以海藻、水草為主食。

根據《中央社》、《自由時報》報導,今年3月25日清晨,宜蘭東澳粉鳥林一位陳姓漁民收網時,意外在箱網內看到一隻體長約3公尺、體重約500公斤的奇特物種,並不知道牠就是儒艮。漁民馬上將牠野放,同時有好好拍照錄影記錄。看過相關影像後,中央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證實,這隻動物就是珍稀的印度太平洋儒艮。

翻攝自《琉球新報》,下同
鄭明修表示,1937年北台灣有捕獲紀錄,1986年在小琉球發現儒艮擱淺,但後來再也沒有相關蹤跡。根據《琉球新報》,日本將儒艮定為國家級天然紀念物,沖繩儒艮研究會事務局長細川太郎以「極其罕見」形容台灣這次捕捉到的活體儒艮。

沖繩地區有留下儒艮相關照片和影片,雖然日方曾發表儒艮已絕種的論文,後續透過覓食海草的痕跡及糞便判斷儒艮仍存在,但是沒有像台灣一樣有儒艮捕獲的完整影像紀錄。

示意圖翻攝自kids.earth.org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