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繼續升溫!疾病管制署公布上週就診人次為1.9萬,增加88.2%,另新增93起重症、4例死亡,就診與重症雙創今年單週新高,預估這波疫情於6月中下旬達高峰。對此,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臉書發文示警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黃軒以「新冠病毒2025版:性格大改變」為題表示,別再只看會不會發燒、會不會咳嗽、會不會喉痛,因為現在的變異株超「低調」,如:KP.2、JN.1及XBB等「FLiRT家族」,傳染力更強且具免疫逃逸特性,即使曾感染過或接種過疫苗,仍可能再次染疫,常常不發燒、就偷跑進身體裡,要抓它,得看更細的訊號燈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此外,黃軒補充,這些病毒的症狀趨於輕微,外表像感冒、腸胃炎,但肺部可能早已悄悄出現「毛玻璃樣病變」。
至於最新的「5大訊號燈」為何?黃軒提到,是腹瀉、全身乏力、頭痛、喉嚨輕微乾癢、嗅覺變鈍,2025 Q1的確診資料顯示,研究人員發燒比例已掉到40%以下,取而代之的就是上面這些「小毛病」 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若民眾遇到疑似症狀怎麼辦?黃軒提醒,先觀察48小時,症狀若加重 (如:呼吸急、腹瀉不止、持續頭痛) ,就要立即就醫;症狀沒惡化也別掉以輕心,應減少外出、多休息、在家自我隔離;高風險場所戴口罩,如:捷運、電梯、醫院人擠人時,這仍是最便宜的保命符;留意「身體小語言」,嗅覺突然遲鈍、舌頭發澀、喉嚨癢卻不痛,可能是病毒在敲門。

翻攝自臉書 (黃軒醫師 Dr. Ooi Hean) ,下同
黃軒強調,民眾應打造長效免疫的「4駕馬車」,包括:作息規律、適度運動、心理平衡、飲食均衡等。
最後,黃軒稱,大家也要記住3句口訣:不發燒不等於沒染疫、小症狀要觀察,大症狀快就醫、口罩還在流行,免疫力靠經營。



新冠疫情又席捲全台,家裡有老弱婦孺的朋友更要注意!一名網友就在Threads以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」為題,分享自己的觀察,怎料卻掀起共鳴,共有5.2萬人按讚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原PO表示,第一點為起床吞口水覺得喉嚨很痛、第二點為在學校突然肚子痛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貼文曝光後,一堆網友紛紛直言「更可怕的是,早上起床吞口水沒痛,中午開始有感覺,越晚越痛,逃不過此劫」、「昨天睡覺不小心用口呼吸,起床吞口水,耳朵和喉嚨都在痛,頭還會暈」、「也可能是扁桃腺發炎導致喉嚨痛」、「過幾個小時就會發燒」,也有自稱教師的民眾嘆「這是燒聲的前奏,會讓工作日格外艱難」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此外,也有醫師建議,若出現「吞口水痛」的症狀,應持續觀察並就醫。
最近好多人掛病號!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