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地震頻繁、極端氣候加劇,台灣民眾面臨停電、停水等突發情況的機率日益增加,備妥「避難包」成為每個家庭的重要課題。不過,家事達人486先生提醒,現代的避難包不該只是簡單的泡麵與礦泉水,而應升級為「行動生活包」,以協助家庭在災害發生後,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與聯絡能力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根據《TVBS新聞網》、《民視新聞網》報導,486先生指出表示,很多人準備乾糧,卻忽略停電後,手機沒電、沒照明、沒風扇,生活品質急速下降,才是真正的不方便,「避難包的核心目的不是單純活下來,而是在有限資源中,盡可能減少恐慌、維持日常感。」

翻攝自486先生,下同
486先生表示,避難包需要有3大重點,第一就是「照明設備」,災後常伴隨大規模停電,一盞亮度足、續航力強的LED手電筒或露營燈是夜間活動的基本保障,針對浴廁、玄關等無窗空間,推薦使用便攜式感應燈,能在黑暗中自動啟動,提升安全性與便利性;第二為「通風與降溫」,台灣氣候高溫潮濕,若長時間無電力,極易引發中暑或身體不適。充電式風扇成為必要工具,不僅能維持空氣流動,也有助於提升災後睡眠品質。

486先生進一步說明,第三為「備援電力與通訊設備」,大容量行動電源是避難包的關鍵配備,需定期檢查電量,確保災時能為手機、風扇、燈具等設備供電,也應納入手搖式或太陽能收音機,可即時接收災情資訊,部分機型甚至結合LED燈與警報聲響,作為簡易求救工具,且對講機在通訊中斷時,也可用來聯絡家人或鄰里。
至於避難包怎麼選?486先生直言,材質應要防水、容量適中,後背款式優先考慮,方便攜帶與移動,建議放在家中玄關或出入口附近,讓每位家庭成員都知道位置與內容物,且定期檢查與汰換電池、食物保存期限,才能確保實際派得上用場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最後,486先生強調,「準備避難包不是為了恐懼,而是為了安心」,災難何時發生無法預測,但唯有在平時就建立防災意識與行動,真正的安全與從容,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實現。
台灣每年都會傳出地震消息,到了夏天更是颱風季,諸如此類的天災,其實很難避免,所以每戶人家家中,最好都要備好避難包,以應對突發狀況。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(AIT Kaohsiung) 6月11日在臉書透過吉祥物阿米牛的口吻發文,告知大家避難包該具備哪些小物。

示意圖,翻攝自pexels
阿米牛表示,隨時備好避難包,才能在突發狀況下快速應對,不慌不忙,自己的避難包則有以下物品:重要文件、飲用水和食物、醫療用品和常備藥物、手電筒和電子設備、保暖衣物和毯子、個人衛生用品、手機充電器,「你也要準備好屬於自己的避難包唷!」

翻攝自臉書 (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AIT Kaohsiung) ,下同
最後,阿米牛對網友喊話「平時多一分準備,危急時刻多一分安心!大家要平安喔~」

有空記得準備!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